摘 要: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9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9),并根据情况使用甘露醇、利尿剂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控制感染,预防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血糖高者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及支持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0.9%氧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2次/d;脑血疏口服液10ml口服或胃管注入,3次/d,14d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由于出血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目前还没有新的、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法。自2007年12月~2001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依达拉奉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4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检查证实。均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在24h以内,肢体瘫痪,伴意识障碍,肌力在Ⅳ级以下,出血量≤40ml,属于基底节出血,且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排除低血糖及高渗性昏迷。将79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2~79岁,平均(63.4±9.5)岁;出血量10~40ml,平均(20.5±8.4)ml;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重型14例,中型20例,轻型6例。对照组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40~76岁,平均(62.8±9.3)岁,出血量13~38ml,平均(20.1±8.6)ml;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重型13例,中型19例,轻型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和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根据出血量给予不同剂量的脱水药,根据病情使用降血压药、降血脂药和降血糖药,控制感染,预防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治疗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商品名为凯达复欣,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生产)30mg+0.9%氧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2次/d;发病24h后开始脑血疏口服液(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ml口服或胃管注入,3次/d,14d为一疗程。1.3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定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年)[2],从8个方面进行评分,最高45分,最低0分,其中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两组均在疗程结束后,依据原积分减少百分比评定临床疗效,分为以下6个档次:(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5)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6)死亡。
2结果
经χ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疗效见表1,两组治疗后生活能力状态疗效比较见表2、表3。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轻症 | 中症 | 重症 | 轻症 | 中症 | 重症 | ||
治疗组 | 40 | 6(15.0) | 20(50.0) | 14(35.0) | 25(62.5) | 12(30.0)* | 3(7.5)** |
对照组 | 39 | 7(17.9) | 19(48.7) | 13(33.3) | 19(48.7) | 14(35.9) | 6(15.4) |
注:*P>0.05,**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生活能力状态疗效比较n(%)
组别 | 例数 | 0级 | 1级 | 2级 | 3级 | 4级 | 5级 |
治疗组 | 40 | 15(37.5)** | 9(22.5)** | 6(15.0) | 6(15.0)* | 2(5.0)** | 2(5.0)** |
对照组 | 39 | 3(7.7) | 4(10.3) | 4(10.3) | 9(23.0) | 11(28.2) | 8(20.5) |
注:*P>0.05,**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生活能力状态疗效比较n(%)
组别 | 例数 | 基本痊愈 | 显效 | 进步 | 无变化 | 恶化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40 | 15(37.5) | 14(35.0) | 6(15.0) | 3(7.5) | 2(5.0) | 37(87.5) |
对照组 | 39 | 3(7.7) | 10(25.6) | 15(38.5) | 9(20.5) | 3(7.7) | 28(71.8) |
注:P<0.05
3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由于出血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目前还没有新的、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法。出血后临床表现轻重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及机体代偿能力有很大关系。持续性出血致血肿扩大是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脑出血后,除血肿压迫引起的急性神经组织损伤外,还存在血肿周边继发损伤[3]。脑出血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复杂多样。研究已证实,脑出血后细胞的损伤与自由基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由基介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促进脑水肿的形成[4],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提高缺血神经元的生存能力,临床已证实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较好。由于依达拉奉几乎不影响血流动力学,无增加脑血肿扩大的危险性。曾爱源等[5]报道,脑出血急性期患者SOD、GSHPX显著降低,而NO、LPO显著升高,提示脑出血急性期体内抗氧化系统功能低下,氧化反应加剧。因此,脑出血早期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对减轻或防止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细胞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脑血疏口服液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314.
[2]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1-159.
[3] Gebel JM,Jauch EC,Brott TG,et al.Natrural history of perihe-matomal edemain patients with hyperacute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troke,2002,33(11):2631-2635.
[4] 李赵梅,娄卫东.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浙江临床医学,2008,10(2):159-160.
[5] 曾爱源,唐永刚,梁志清,等.急性脑出血时依达拉奉对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影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4):258-261.
[6] 鲁明,谢汝萍,付瑜,等.脑血通口服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对照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5):304-305.
n>[4] 李国勤,齐文升,熊抗美等,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急性脑出血4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8,39(1): 27-29.